他們比較了數個組別與死亡率,結果如下 羥氯奎寧組:18% 氯奎寧組:16.4% 抗生素+羥氯奎寧組:23.8% 抗生素+氯奎寧組:22.8% 對照組(沒有給予這些藥物):9% 其中沒有服用這些藥物的對照組死亡率最低,而結合抗生素者,又比單服用一種藥物死亡率更高。
剛開始的幾次,嚴格來講還算成功,因為對方似乎相信我是不小心(註1),但我卻在對方還沒開口前就脫口道歉,一再毀了實驗,一如往常,結果變成是在測試我自己的英格蘭人特性。讓我有些吃驚的是,英格蘭人的愛說抱歉真的名不虛傳。
歐威爾說英格蘭人是「習性難改的賭鬼,喝起啤酒來就像要把工錢喝光才過癮,愛講淫穢笑話,操的大概是世上最下流的語言。挨撞者的回應有些小差異。這招練熟後,我挑選具代表性的地點來撞人,對象涵蓋英格蘭人口裡具代表性的各色人物,讓實驗盡量符合科學要求。這些只是粗略區分,在兩種文化裡,還包含著階級性差異和其他次文化差異,不過比起與英格蘭同樣盛行「消極禮貌」文化的外國人,出身自「積極禮貌」文化的人更可能誤解英格蘭人的「禮貌性」冷淡而覺得不悅(根據萊文森的說法,「消極禮貌」文化包括日本、馬達加斯加及印度某些社會階層)。但自然而然說「對不起」的,似乎是英格蘭人特有的反應。
但為了符合科學精神,我覺得還是應該以一兩次的實地試驗來驗證此一說法。」但最後他卻不擔心自相矛盾的總結說:「英格蘭文明的溫文有禮或許是它最顯著的特色。雖然這種行為無法為自己增加幸福的正能量,但透過把其他人拉下馬的方式,相對減少了心中的負面情緒。
就像這樣,我們應該將SNS的內容,區分為和自己沒有關連性的有趣資訊,以及對自己有益的信息來源,然後重要的是,要和負面情緒保持一定距離。在SNS還沒出現的時代,公司裡的茶水間和居酒屋是人們吐苦水、發牢騷的地方,但SNS問世後,反而給人一種不幸福的人數不降反升的印象。因為當你要寫一篇相對有內容的文章時,需要在腦中經過整理和邏輯組織的過程,完成後的文章就是你的作品。文:西村博之 本書介紹過的如何迴避笨蛋和沒意義的事的技術,不只可應用在真實社會,連網路社會也適用。
但如果摻入自己的負面情緒,並扭曲價值觀,事情就比較麻煩。就算是擁有眾多粉絲的Instagrammer,他們的日常生活或許過得渾渾噩噩也說不定,但這一面是我們看不到的。
在匿名情況下就算發生口角,用戶可以在覺得歹戲拖棚時立馬退出。當我們不斷看到其他人在貼文串中公開自己的「充實生活」時,難免會去比較,並對自己的狀態失望。在他們眼中,被攻擊的對象都是「失敗的傢伙」,因此無須手下留情。對這些人來說,他們覺得自己在做正確的事,攻擊別人實在太爽快了。
就算自己發表的內容被攻擊,也沒有特別需要去捍衛的地方。我建議盡量不要和這種人扯上關係。然而這樣的事,在許多人開始於日常生活中使用SNS之前,是難以想像的。會在Twitter上惹事生非,喜歡講一些垃圾話的人,有很高的比例會高舉著「正義」大旗。
如果你在SNS和其他人發生爭執,還被某些喜歡死纏爛打的人盯上時,刪除原有帳號是脫離困境的最好方法。所以刪除帳號,把傷害降到最低,是最好的處理方式。
他們認為自己「師出有名」,而且做這些事會讓他們很高興。當然,作品並不限於長文,詩、音樂或短片也可以。
倘若一個人為了更接近理想的自己,而做出許多有建設性的努力,這並不是壞事。上面這種人的心中都存在「自己也應該如此」的「理想的自己」。「我正在吃超美味的鬆餅喔」、「我的男/女朋友,超帥/正的吧」、「我現在所在的地方,美的像天堂喔」,有些人在SNS看了上述內容後,會去羨慕別人,覺得自己的人生黯淡無光,心情跌到谷底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投資人和借款人而言,如果一不注意就會造成不當的資金投入和潛在的損失風險。他發現機器設備的原始成本是2,000萬元,公司一直是用10年的使用年限來做「攤提」,所以每一年要認列200萬元的折舊費用。怎麼從財報看出是不是一家好企業?】 有個公司總經理,看見去年一整年公司虧損100萬元,而今年業績好像也沒有比去年好,他希望在年底之前能展現一點績效。
B. 應收帳款大幅增加:和第一種應收帳款大幅波動情況不一樣的地方是,應收帳款是持續不斷地累積上升,或者是停留在非常高的應收帳款水位。但如果過去一直是平穩的交易,卻突然出現應收帳款不正常的增高或回落,那麼就有可能是公司虛報收入,通常這種情況,原因可能也有兩種: 1)公司高層想要藉由提高收入,吸引投資人投資,或者是向銀行借款,因此和客戶勾結,先假裝把產品賣出去,後面再用銷貨退回的方式將商品或服務退回來。
理解企業健康體質的三個關鍵分析 這一堂先和大家介紹三個很重要的分析方法,這三個方法雖然關鍵,但是卻非常簡單,而且適用於很多的公司和不同產業,所以相對而言,可以在學習財務的過程當中,透過這樣子的判定來輕鬆理解公司到底是不是正派健康的運營。應收帳款的本質,就是交易完成了,但是客戶還沒有把商品或服務的錢繳清,以至於在帳上就會承認了銷貨收入,但是這筆收入不是用現金的形式,而是會在帳上記一筆「應收帳款」。
這個時候,通常浮現的也是兩類的問題: 1)虛報數字增加營收:這一部分的原因和應收帳款大幅波動非常類似,只是拉的時間比較長,甚至可能是自己公司集團之間的相互交易,只有買賣,但根本沒有現金的往來。所以這個時候,只要認真去看看這些應收帳款的客戶到底是誰,而且為什麼可以持續不斷地欠錢還一直和公司做生意,就可以發現問題的端倪。
也就是說你賣的東西或服務,「收入」成立了之後,是現金立即入袋,這個價值交換才算真正的完成。這也就會形成管理上的漏洞。通常這樣子的應收帳款狀況,和可能產生的管理漏洞主要有兩個: A. 應收帳款大幅波動:除非商家銷售的是季節性的商品或服務,所以定期會有銷售上的波動,而因此也就帶動了應收帳款的波動,如此的情況只要觀察過去歷史的交易行為,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正常健康的情況。一般而言,對一個企業的財務檢查,或者是財務分析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,不僅僅是可以透過如此的檢查,了解並找出的問題,強化競爭力,更重要的是,還可以作為內外部防止舞弊、抓出漏洞的工具。
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,就公司而言,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確認收到客戶的現金,而且確認已經無法退貨,這時候才把獎金發放給業務人員,就可以避免這種數字虛報的欺瞞方式。所以在某種程度而言是「虛」的。
文:郝旭烈 【必備觀念。如果商家提供產品或服務給客戶之後,理論上收入是成立了,但是並沒有真正收到客戶的現金價款,而是用「賒銷」的方式,約定在未來的期限內,譬如一個月後才要支付,那麼這個賒銷的形式,就還沒有完成真正的價值交換,所以才會在帳上記錄一個「應收帳款」。
2)賺到收入沒賺到錢:這是很多中小企業最悲哀的一件事情,也就是說交易都完成了,帳上收入也都實現了,但是對於「收款」這件事情卻沒有很認真的放在心上。譬如去餐廳吃飯或去夜市買衣服,當你吃完飯,或準備帶著衣服走,一定要把現金交付給商家,這個交易才算完成,這就是所謂的現金交易。
真正的目的,可能也是要騙取銀行或投資人的資金注入。這個總經理下令財務經理直接把原來10年改成20年,原來每一年200萬元的折舊費用,一下子就成了一半的100萬元。說實話,這個應收帳款是客戶欠的,我沒有收到現金之前,我不能拿它來買任何的東西,或交換其他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。換言之,就是公司看起來完成了大的交易,但是在公司內部卻一直有很多的錢沒有收到。
但實際上沒有收到任何的現金,而是在資產負債表上面,多了一個和現金一樣的資產科目,就叫做「應收帳款」。如果今天做生意都是和別人現金交易,銀貨兩訖,就根本不會有應收帳款的成立。
不管你是身為內部管理人也好,或者是投資人、資金借貸人,都可以藉由這樣的檢視,去了解公司是不是在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態之下,又或者不是的話,應該有什麼樣的方式來予以導正,或者是在根本上避免與類似的公司有任何的關係往來,而不至於掉入投資或借貸的陷阱裡。2)公司的業務人員想要藉由高額的收入,領取豐厚的業績獎金,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,會造成業務人員和客戶進行勾結,同樣的事先請客戶把東西給買了之後,然後等業務人員領完了獎金,再用銷貨退回的方式退還給公司
不管你是身為內部管理人也好,或者是投資人、資金借貸人,都可以藉由這樣的檢視,去了解公司是不是在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態之下,又或者不是的話,應該有什麼樣的方式來予以導正,或者是在根本上避免與類似的公司有任何的關係往來,而不至於掉入投資或借貸的陷阱裡。一般而言,對一個企業的財務檢查,或者是財務分析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,不僅僅是可以透過如此的檢查,了解並找出的問題,強化競爭力,更重要的是,還可以作為內外部防止舞弊、抓出漏洞的工具。